跳至主要内容

去戏院



在各种播放媒体泛滥,迷你影院盛行之前,我们要看电影都必须去戏院。
嗯,戏院,我们都习惯叫戏院而非电影院。
那时候看电影就像一个仪式,一般上我们会提早吃饭(不管是午饭或晚饭),然后各自骑着摩托车集合后,三两朋友去到戏院排队买戏票。
那时哪有预订服务,想看电影就得乖乖到戏院排队买票吧。
售票阿姨坐在玻璃柜台内,这个柜台都被玻璃覆盖着,只在下方留下一个约有六寸高度的洞口,方便付钱及取戏票。
戏票钱一般上是马币四或五块,视乎什么电影,我记得当时看谭咏麟、曾志伟和张曼玉主演的《双城故事》才马币三块,我甚至还看过马币两块的电影呢。
那时的戏院一般可分为上下两层,通常我们都会选上层的第一排座位,可以翘脚又不会被前面的人遮挡,挺舒服的。
买了戏票后当然就得买零食,那时零食摊位所售卖的零食款式比起现在可是多了数十倍,从薯片到糖果,从嘉应子到橄榄干,什么都有。
而最多人买的零食是瓜子、鱿鱼丝及爆米花,尤其是瓜子,几乎人手一包,那时候看电影不啃瓜子都不叫做看电影。
经过查票后进入影厅,摸黑的找到位子坐下,就将瓜子包打开,开始啃着瓜子等电影播放。
宽大的屏幕在电影播放前通常都会被厚厚的布幕遮住,而在屏幕前则有一个蛮大的舞台,那时戏院还充当了电影上映的宣传地点,而这舞台就是让演员导演站台的地方。
当布幕徐徐张开,影院的灯光暗淡了下来,就说明了电影即将播放,然后就听到滋滋喳喳的声音,一大片白光从身后照射在屏幕上,然后白光化作映像,电影开始了。
戏院是用菲林播片然后投影在屏幕上,清晰度当然比不上今天的数码化映像,但那带着噪点的映像,偶尔有人起身上厕所,身影被投射在屏幕上,然后传来一声声的嘘声,这才有看电影的味道。
有时候电影播放到一半,会忽然断掉变得一片白画面,那时因为片子过长,播放员要换菲林卷,大家也趁机上厕所,待换好菲林卷后,影厅再次恢复黑暗,电影继续。
八九十年代的戏院多是小型经营,各自为政,我进过的那间两块钱的戏院,没有冷气,就开着吊扇,观众坐在木板椅子上,电影播放到一半查票员进来查票,口中还叼着香烟呢!
电影播完了,灯光亮起,大门打开,观众也陆续的站起身来,这时会听到此起彼落的哗啦声,也见到很多人都用手拍打身体,有些人甚至跳了两跳,这都是因为啃瓜子呀!大家把瓜子壳都随手扔,身上自然就是一大堆的瓜子壳,站起身来就哗啦啦的往地上掉,这时就会见到清洁阿姨或阿伯拿着扫把来扫瓜子壳。
一切都很自然,没有人骂你乱扔垃圾,清洁阿姨甚至还会友善的叫你将手中的空瓶子扔到地上,待会她会收拾。
有一次我想将空瓶子拿出去扔掉,可是清洁阿姨执意要我丢在地上,让我摸不着头脑。
朋友见状,抢过我手上的空瓶子丢在地上,骂了我说,叫你放就放下来嘛,说那么多干嘛!你傻啊你!
出去后朋友才告诉我,清洁阿姨会将这些空瓶子收集起来然后拿去卖,那时我才恍然大悟,我果然是够傻的。
八九十年代的戏院多是独立楼房,一般都是坐落在比较繁忙的地区,或者这样说,戏院的存在,会让这个地区繁忙起来。
在戏院的周围会有许多小贩摊位,当中少不了卖糖果零食,还有熟食摊位、卖音乐卡带、卖书刊报纸、卖玩具等,甚至还有菜市场。
每次有电影上映,戏院都会在戏院上方挂上一幅甚至多幅的大型电影海报放映布条。这些大型的电影海报放映布条都是人手彩绘,画师凭着丰富的经验及精湛的技术,不管什么样的电影海报,都可以画的栩栩如生,至少你一看就知道是那位演员演出。
这些放映布条在电影下画后就没有用处了,有些画师会涂上一层白漆遮盖,然后重复使用。
但不管如何,可以重复使用的次数始终不多,已经无法再循环使用的放映布条只好丢掉,而一些附近的小贩就会捡来,经过简单的改造就成了摊位的遮阳篷,所以在戏院的附近的小贩摊位,就出现了一个有趣的景象,每一个摊位前都会撑起一幅大型放映布条,一眼望下去,真的眼花缭乱。
时过境迁,地价高涨,加上迷你影院的崛起,这些独立经营的戏院也纷纷结业,以前的戏院大楼改造成各种用途,那个在戏院里啃瓜子的日子也一去不返了。

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

真实

究竟镜中的世界真实? 还是镜外的景色真实?

【書香記】以『茶文化』為主題的驚悚探險小說《茶經密碼》

文章摘要的部分 這裡是要隱藏的部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