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至主要内容

博文

目前显示的是 一月, 2018的博文

去戏院

在各种播放媒体泛滥,迷你影院盛行之前,我们要看电影都必须去戏院。 嗯,戏院,我们都习惯叫戏院而非电影院。 那时候看电影就像一个仪式,一般上我们会提早吃饭(不管是午饭或晚饭),然后各自骑着摩托车集合后,三两朋友去到戏院排队买戏票。 那时哪有预订服务,想看电影就得乖乖到戏院排队买票吧。 售票阿姨坐在玻璃柜台内,这个柜台都被玻璃覆盖着,只在下方留下一个约有六寸高度的洞口,方便付钱及取戏票。 戏票钱一般上是马币四或五块,视乎什么电影,我记得当时看谭咏麟、曾志伟和张曼玉主演的《双城故事》才马币三块,我甚至还看过马币两块的电影呢。 那时的戏院一般可分为上下两层,通常我们都会选上层的第一排座位,可以翘脚又不会被前面的人遮挡,挺舒服的。 买了戏票后当然就得买零食,那时零食摊位所售卖的零食款式比起现在可是多了数十倍,从薯片到糖果,从嘉应子到橄榄干,什么都有。 而最多人买的零食是瓜子、鱿鱼丝及爆米花,尤其是瓜子,几乎人手一包,那时候看电影不啃瓜子都不叫做看电影。 经过查票后进入影厅,摸黑的找到位子坐下,就将瓜子包打开,开始啃着瓜子等电影播放。 宽大的屏幕在电影播放前通常都会被厚厚的布幕遮住,而在屏幕前则有一个蛮大的舞台,那时戏院还充当了电影上映的宣传地点,而这舞台就是让演员导演站台的地方。 当布幕徐徐张开,影院的灯光暗淡了下来,就说明了电影即将播放,然后就听到滋滋喳喳的声音,一大片白光从身后照射在屏幕上,然后白光化作映像,电影开始了。 戏院是用菲林播片然后投影在屏幕上,清晰度当然比不上今天的数码化映像,但那带着噪点的映像,偶尔有人起身上厕所,身影被投射在屏幕上,然后传来一声声的嘘声,这才有看电影的味道。 有时候电影播放到一半,会忽然断掉变得一片白画面,那时因为片子过长,播放员要换菲林卷,大家也趁机上厕所,待换好菲林卷后,影厅再次恢复黑暗,电影继续。 八九十年代的戏院多是小型经营,各自为政,我进过的那间两块钱的戏院,没有冷气,就开着吊扇,观众坐在木板椅子上,电影播放到一半查票员进来查票,口中还叼着香烟呢! 电影播完了,灯光亮起,大门打开,观众也陆续的站起身来,这时会听到此起彼落的哗啦声,也见到很多人都用手拍打身体,有些人甚至跳了两跳,这都是因为啃瓜子呀!大家把瓜子壳都随手扔,身上自然就是一大堆的瓜子壳,站起身来